收藏本站( Ctrl+D )

第169章(2 / 2)

“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但前提是不询问列车员要数据。”

李苗苗立刻提出:“我们可以用手表,测出一分钟内碰到的电线杆总数,用火车的速度去计算每根电线杆的间距。总路程除以间距就能得出。”

冰城到春城段总路程长度,很多旅客都是清楚的,毕竟平时没少看报。

旅客们见到这几个学生立刻用手表去算距离,也学着他们用手表数电线杆。但是赵晓燕拧起眉头,质疑,“不对,这不够严谨,不能默认火车时速是一个已知条件。”

毕竟这年头火车只要在安全时速的范围内运行都是可以的,30~50公里每小时都是安全的时速,有时候开得慢了,司机会考虑提速到60公里每小时。

赵晓燕沉吟说:“假如火车的时速是50公里每小时,电线杆的间距约是80米。”

“假如火车的时速是40公里每小时,电线杆的间距约是60米。”

但是方崇的限定条件恰好是不允许询问列车员要数据,问题卡在了这里。

邵青峰因为在部队的缘故,对这种基建数据十分清楚,约有4000根左右,但他不会泄密。

几个学生都对邵青峰感兴趣,一个男生便问了邵青峰:“解放军同志您好,您知道答案吗?”

邵青峰直言不讳道:“我有保密要求。”

他说过一次话后,李苗苗后来便频频地问他。邵青峰便拿起报纸,学着林红樱看了起来。

这个问题因为接地气、更实际,而勾得大伙舍不得放弃、讨论越来越热烈,一起集思广益。

赵晓燕很快想到:“我们派两个人到不同的车厢,单节车厢的长度可以测出来的,两个同志分别在不同车厢记下电线杆同一根通过的时间,可以推算出车速、继而算出电线杆间距!”

这确实是一个法子,不过这个法子有些麻烦。大家出门在外,也不是谁都带着尺子的。一米一米地量车厢长度,未免麻烦了很多。

有这个功夫,不如直接问乘务员要数据。

这显然让这道题走向了无趣的胡同。

隔壁车厢。

江老摸了摸胡子,摇头叹道:“这帮小年轻呀,真是闹得人睡不好午觉。”

助理笑道:“要不我过去让他们消停消停?”

江有为笑道:“算了,让我听听他们怎么算出正确答案,算出来我再睡觉。年轻人就该有这样的朝气跟活力!”

当年铁道部联合电力部门造这一段路的时候,江有为还看过数据。

这群年轻人确实有点意思。

大家在绞尽脑汁,怎么都想不到更简便的法子,正打算派一拨人去量车厢的长度,一波人分别去相距较长的两段车厢去测电线竿通过。

林红樱这时说了一句:“现在咱们国家出厂的钢轨长度标准是125或者25这两种标准。”

铁路制作所用的这批钢轨是安钢厂里产出的,林红樱在安钢的那半个月时间里有参观过。

一句话就点醒了很多人。

钢轨之间的间隙很难消除,加上热胀冷缩的原理,钢轨还会特意留下这些间隙。于是火车车轮碾过这个缝隙时会留下轻微的声音,只要大家安静下来,就能听到那“咔哒”的声响,根据单位时间内听见的声响、和已知的钢轨长度,可以推测出车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