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明天子嘲讽为一群饭桶的暹罗人,其实里头也不是真的都是饭桶,至少那个原历史中的纳黎萱大帝就的确有两把刷子。
他被阮潢卖了一把,自己带着三万兵马去清迈和缅军的三万人打了一仗,居然取胜了。
要知道,对面的缅军原本就是为了震慑暹罗才放在清迈的,乃是缅军中的精锐,莽应里从缅北南下到东吁的时候都没舍得动用这支军队,可见他们任务之重,反过来也证明了他们实力之强。
这样一支养精蓄锐的生力军,在得知纳黎萱“叛军”北上之后当然不能忍,于是主动南下迎击,结果双方就在清迈东南方向的南邦相遇,爆发了“南邦之战”。
南邦这地方靠近旺河,当时的局面是缅军已经渡河,而纳黎萱本打算打缅军一个半渡而击但却迟了一步,于是局面反而成了缅军背水一战。
众所周知,背水一战对于绝境中的缅军而言就是决死之战,此时的缅军在士气上会有加成效果,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缅军的赢面非常大。
然而意外发生了。
纳黎萱先是上去进攻了一波,但攻势比较无力,遂被缅军轻视,认为纳黎萱所部只是一群临时征集而来的乌合之众,于是果断发动反击。
纳黎萱且战且退,连退了二十里,到达一个叫做湄他的地方。缅军因为追赶,阵势早已脱节。此时纳黎萱忽然亲自射出一箭,击毙了缅军一位将领,暹罗军由之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纳黎萱的后手发动了,几千僧兵忽然从旁杀了出来,把缅军原本就已经不成型的阵势搅得更加混乱,纳黎萱毫不犹豫发动反击,一举打崩了缅军冲得最快的前锋军。
此时缅军主将意识到不妙,连忙下令转攻为守,然而已经来不及了。纳黎萱手下装备了明军(安南)所支援罩甲和钢刀的嫡系亲卫全面出击,一个冲锋就打崩了缅军刚刚结出的圆阵,杀入缅军核心。
纳黎萱本人毫不犹豫地亲自跟了上去,带着他在彭世洛积攒出的精锐主力,从这个突破口一举撕开缅军防线,缅军一时阵脚大乱。
在混乱中,缅军主将被射杀,缅军在群龙无首之下陷入苦战,继而崩溃,许多人转身就逃,纳黎萱则带兵追杀。
是役最终的结果是纳黎萱所部以损失两千四百余人的代价,击溃清迈缅军主力,取得了阵斩近五千人、俘虏八千余人的巨大胜利,而缅军残部四散溃逃,已无力再对纳黎萱所部及暹罗北部形成威胁。
随后,纳黎萱一面向大城方面汇报战况,一面分兵占领暹罗北方要地——即八百大甸宣慰司或称兰纳的地区。
在给他的父亲即暹罗王的汇报中,纳黎萱指责安南远征军背信弃义,让他差点陷入绝境,同时请求他的父王将阮潢逮捕,并表示自己要向大明申诉以表示抗议。
暹罗王坦马罗阇当然没有本事逮捕阮潢,甚至他本人因为软弱可欺,现在连国都大城的兵权都丢了,怎么逮捕?
眼下王室卫队和禁军(性质上是禁军)的指挥权已经转移到阮潢手中,而且他还在不断地狐假虎威,联络暹罗各地,试图掌控住除纳黎萱之外的其余地方首领或军阀。
阮潢的狐假虎威不光是用坦马罗阇的名义来给各地下令,他还同时借用了“大明天朝”、“安南都统司”等各种名义。
他甚至卖力地宣扬,说纳黎萱之所以取得南邦之战的胜利,依靠的就是京华集团给他所提供的精良装备。而这种精良装备,只要大家投靠大明、投靠安南、投靠京华,就都有机会获得。
不过阮潢也知道,光靠这样还是有些不足,毕竟他本部的人马实在太少了些,即便加上从南掌带来的兵马也不值一提——不算纳黎萱所部,光是现在暹罗的其他军队加起来就有八万多。
这些军队的实力或许不怎么样,都是当年缅军的手下败将,但八万人这个数目至少听起来很不少,如果是反了的话,那也够他喝一壶了。
因此他一边稳住暹罗国内的形式,又朝三个方面请求支援:首先当然是直接派人用最快的速度联络高务实,请求高务实派兵支援。
其次他也知道高务实离得太远,可能缓不济急,所以也向安南国内请求支援,这求援名义上是发给安南都统使司,但实际上就是写给京华顾问们的。此外他还写了两封亲笔信,一封给升龙警备军的高珗,一封写给广南三镇总领高孟男,请他们酌情派兵支援。
再次则是写给身在东吁城外的黄芷汀,一边报告自己这边的情况,一边试探着问黄副都统能不能抽调一些兵力来支援自己,或者如果不能直接派兵,那么把兵力向东北方向的兰纳(八百大甸)倾斜也好,让纳黎萱至少短期内不敢南下。
阮潢的兵力比起纳黎萱来说只少不多,但他倒不是怕被纳黎萱打败,毕竟他认为自己手头又有嫡系、又有升龙警备军的六千精锐,输是不至于会输的。只是,他担心纳黎萱一旦南下,会有一些暹罗的地方首领和军阀投靠他,到时候暹罗的大局走向就完全没法预料了。
由于地形和路程原因,黄芷汀得到消息比安南国内还要早两天,阮潢送来这个消息让她很是为难。
对于阮潢临时更改计划,黄芷汀倒是没有什么意见,甚至还认为他干得漂亮,符合高务实对他的评价“此人见风使舵,但却颇有远略”。
只是,这件事虽然办得不错,但现在因为纳黎萱的大胜,却开始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那就是可能逼反这位黑王子。
在高务实的评价中,对纳黎萱的能力,尤其是对他的军事能力评价很高,除此之外高务实还曾提到纳黎萱野心很大。
野心很大这个评价,从纳黎萱击败缅军之后立刻分兵占领兰纳就可以证明了,黄芷汀毫无疑义。如果按照她的想法,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趁其还没有掌握更强的力量之前尽早扼杀。
但想法归想法,事情一时还有些难办。如今东吁城被围,明军不是不能打进去,但那样一来就相当于灭国,这会导致缅人在事后对大明越发仇恨,然而大明又不打算吞并缅甸,这种仇恨除了给今后造成麻烦之外毫无益处,也不利于大明从缅甸补血。
本来,直接灭掉莽应里,然后另找一位缅甸王族继位也是个办法,譬如莽猛等“王叔”,都是可以考虑的对象,实在不行还有莽应里的儿子,然而高务实已经明确否决了这个建议。
高务实的观点是,莽应里经此一战已经威信扫地,他在缅甸的声望全完蛋了,无论是军中还是民间,都会把他视为一个失败的大王。尤其是在他父亲莽应龙的功业面前,莽应里的表现完全就是个小丑。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莽应里失去缅甸民心,他的统治已经是无根漂萍,大明也好,安南也罢,过去自然是他的敌人,但将来却是他的债主——债主不会让欠债人简简单单死去,因为债主需要他偿还债务。
于是,大明、安南等力量,反而是今后莽应里活下去的最后稻草,他就算有滔天恨意,也只能按捺下来,乖乖给大明当狗,否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