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温时常语出惊人,不过一般是因为心情好并且仅限于私下里交谈,杨济已经见怪不怪,所以他没有被对方所“自裁以死谢罪”吓住,定了定心神,继续剖析试行开中法的利弊。
开中法如何顺利实行,关键是参与开中的商贾能否凭借盐引及时支取食盐,杨济已经提出关键问题,如何解决关系户的问题就由宇文温自己决定,不过他还是再次提醒对方,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
“大王若决定试行开中法修浈阳峡栈道,下官必定全力以赴为大王分忧,还请大王勿要将太多精力放在岭南。”
“你的意思,是让寡人面对现实么,现实如此惨淡,寡人也很为难呐!”
“大王,现实是有些惨淡,却不能因此回避,过不了那个坎,一切不过镜花水月。”
“你少来这一套,莫要扯开话题!”宇文温根本就不上套,他现在处于思维极度活跃状态,所以杨济任何想转移注意力的行为,都是徒劳无功。
“既然到开中法,那寡人就想到个问题,大明的开中法,既然为边军解决了粮食问题,却为何到中期便被废除?”
“大王,下官先前已经过,开中法本来规定只有商人才能参与,后来从永乐年间起放宽限制,上到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参与,而权贵便借此大量囤积盐引牟利。”
“这些权贵,可以绕过开中,从别的渠道获得盐引,又能在盐场足额支取食盐,导致从事开中的普通商人数年甚至数十年都支不到盐。”
“做买卖讲的就是资金流动,商人们拿着支不到盐的盐引,根本就无法回笼资金,来年的开中哪里有钱去贩运粮食到边地,加上迟迟无法支取食盐,所以参与开中的兴趣日减,久而久之,开中法便难以为继。”
“到了弘治年间,蒙古王子(达延汗)寇边,战事骤起边军急需粮草,朝廷特批开中想解决粮草问题,结果却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实行”
不知不觉间,杨济又把“朝廷”带入了大明朝廷,他的是明中叶时对开中法进行改革的起因,自洪武年起实行的开中法,到了弘治年间已经弊病丛生难以为续,所以当时的户部尚书叶淇提出了改革建议。
把纳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商人们不需要四处筹集粮草去换盐引,只需要交银子便可换得盐引,而朝廷有了银子,可以买粮食送到边地。
此改革一经落实,天下商人喜极而泣,踊跃参与开中,当年国库收入便暴增白银一百万两。
当时的国库收入,扣去粮食等实物,白银收入不过二百余万两,开中法的改革,一下子让白银收入增加五成,户部尚书叶淇的改革,可谓是成效显著。
然而宇文温不这么看,因为他知道这所谓的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
“叶尚书改革开中法,成效显著,所以,你认为这位叶尚书,是蠢还是坏?”
杨济沉默片刻,叹了口气:“叶尚书恐怕和盐商有勾结,行此改革,损公肥私,开中法从此遭到严重破坏,再无法恢复。”
宇文温冷笑着接过话茬:“对,洪武皇帝实行开中法,是为了解决边军缺粮的问题,所以开中法最关键的是用粮换盐引,叶淇把纳粮开中换成纳银开中,获利的是商人,倒霉的是边军。”
“官府因为缺粮才要实行开中,结果改革成纳银开中后,商人倒省事了,而官府虽然有了银子,但粮食产量却没有丝毫变化,这样的结果只会是粮价暴涨数倍,边地缺粮的情况依旧得不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