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热门小说网>历史军事>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八百二十三章 最好的去处是青楼

第八百二十三章 最好的去处是青楼(2 / 2)

李承彦说完,就从袖子里面掏出一个已经被拆开的信封,递给了李承彦:“这是施家大公子听闻李某要来日本,特意托李某带过来的。”

德川家光此时是真正的感动了——自己跟着施凤来求学的时间就只有就那么一点点,可是施先生却在临终之时还挂着自己这半个学生!

眼眶不知不觉红润起来的德川家光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伤感之后才从信封里取出施凤来的遗书,慢慢看了起来。

遗书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大致是对于自家子侄的叮嘱和安排,后面却在极大的篇幅里面提到了自己。

将整封遗书看过之后,德川家光便将之装回了信封里,双手举过头顶以示尊重,顿首道:“施先生教导之恩,记挂之情,德川一定牢记不忘!”

李承彦也坐直了身子,双手从德川家光的手中接回了施凤来的遗书,郑重的装回了信封里面,再一次揣入怀里。

确认施凤来的遗书已经收好了之后,李承彦才道:“对了,施先生叮嘱德川将军要学习的《论语》、《中庸》、《大学》、《朱子全集》,我都给你带过来了,晚上会专程再派人给你送过来。”

德川家光再一次顿首道:“感激不尽!”

李承彦点了点头,又接着道:“叙旧的话就先到这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事关日本现在和以后了。

日本的许多事情,我大明皇帝已经知晓了。不瞒德川将军,我大明皇帝对于倭国现在的情况很是担忧,认为日本这时候出现动乱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尤其是辽王妃已经怀有身孕的情况下。”

德川家光脸上的惊喜怎么样儿也掩盖不住:“是吗?辽王妃已经又一次怀上了辽王的骨肉了吗?这倒当真是个好消息,想必我日本国主知道之后,也要替辽王妃高兴呢!”

李承彦点了点头道:“是的,辽东已经传消息回了京城,陛下已经命宗人府去准备名字了,想来报喜的消息也该传到日本了,只是海上风浪极大,也有可能会晚上那么一两天,还望德川将军转告日本国主,不要太过于担心。”

等德川家光应了之后,李承彦又接着道:“辽王妃有了身孕,我大明皇帝对于日本的关注自然就多了些,对于日本现在的状况也是颇为担心。”

德川家光向李承彦表达了请其转达日本感激之情的请求之后,就忍不住道:“对于天朝上国的关心,鄙人和我国国主都已经知晓。只是不知道皇帝陛下的意思是?”

李承彦笑眯眯的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开口道:“政仁国主毕竟是辽王妃的父亲,大明不支持政仁国主,难道还会去支持那些反叛的大名么?

我大明皇帝陛下的意思很简单,大明将对日本国主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从物资后勤到军火弹药,都会敞开了提供,以助政仁国主早日平定日本内乱。

甚至于在必要的时候,留在日本的教导大队可以向九州都督府申请授权,直接参与到战争指挥中去。

至于那些不遵从日本朝廷钧旨的大名和他们的手下,自然是乱臣贼子,个个都死有余辜。

只是我大明皇帝上体天心,念上天有好生之德,故而不愿意看到日本国内血流成河,愿意斋戒一日以换取这些人的性命,只是让他们进入劳工营里面工作,以洗清他们的罪孽。”

那还不如让他们死了痛快呢!你当我傻是不是?

然而德川家光只能装傻:“上国皇帝陛下隆恩,下国国主及小臣皆是铭感五内,永世不敢或忘!”

李承彦又一次端起酒杯,笑眯眯的道:“德川将军,请?”

“请!”

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之后,李承彦又接着道:“对了,这次出使,陛下并没有明面上的诏书,所以我就不再求见政仁国主了,只在京都停留两日就要回去了。”

德川家光顿时露出了一副遗憾万分的表情:“李先生急着来,又急着走,区区两天的时间,又怎么能够在京都逛一逛呢?

而且,京都里面有很多贵人都仰慕天朝上国,也希望能够一睹李先生的风采,尤其是他们听说李先生在缅甸时的英姿,不知道多少大家闺秀对李先生心怀爱慕呢?”

李承彦呵呵笑道:“抱歉了,德川将军,鄙人此行还带了两个不成器的学生,如果不是为了让这两个从来没出国远门的学生见识下日本的风土人情,只怕鄙人现在就已经在回去的路上了。”

德川家光顿时叹道:“师父,师父,都说严师如父,今日李先生对于令徒的关爱,德川算是见识到了。”

沉吟了一番后,德川家光又接着道:“不若这样儿,幕府这边派出一些人手做为令徒的随从,让他们好好在京都转一转,李先生也好抽时间参加一下明天的晚宴?”

见德川家光依旧是不死心,李承彦无奈的笑了笑,应道:“那便如德川将军所言。

只不过,鄙人回去之后还有许多的东西要准备,尤其是还要沟通南北工业集团,让他们调拨物资,所以也只能多停留一天,再多的话就不行了。”

德川家光大喜道:“足矣!足矣!先生愿意参与明天的晚宴,日本京都简直是蓬壁生辉!”

???

你确定蓬屋生辉这个词,是这么用的?是用在这种情景下的?

……

李承彦回到住处不久,狄牧和莫岩柏也带着一身的酒气回来了。

忍不住缩了缩脖子的莫岩柏原本以为李承彦会发火训斥,却不想李承彦根本就没有训斥两人,而是开口问道:“你二人今日在倭国京都可曾发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