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原先由原东宫太子赵弘礼监督,可以视为是最初东宫党的大本营。
那时的东宫党,势力是极其庞大的,哪怕当时的吏部已经由于肃王赵弘润的关系,被魏天子重砍了一刀,不得不将许多职权分给礼部与御史监。
那时的东宫党,拿捏着全国五品以下官员的升迁、考评,除了冶造局与工部背后有肃王赵弘润这等敢当面甩原东宫太子赵弘礼耳光的硬茬外,其余朝廷各部、以及地方官员,在吏部被魏天子重砍了一刀的情况下,仍要对东宫党礼让三分。
哪怕是如今的庆王弘信,当时也不敢得罪东宫党。
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短短几年内,朝中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原东宫太子赵弘礼因为『北一军营啸』之事倒台,东宫党濒临瓦解,随后,雍王弘誉在诸皇子中脱颖而出,得到监国的殊荣,而再后,曾经不显山不露水的庆王弘信,在跟随南梁王赵元佐去了一趟陇西后,强势崛起,取代原东宫太子赵弘礼以及得到监国殊荣的雍王弘誉,成为争夺储君位置的最有力人选。
在这短短几年间,东宫党的势力也大不如前,说得难听点,如今的东宫党,无非就是在雍王党与庆王党的夹缝中,艰难地苟延残喘。
不可否认,东宫党内仍有些人一心希望支持赵弘礼成为魏国君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位原东宫太子的希望实在是不大了。
如今最炙手可热的两位储君人选,即是雍王弘誉与庆王弘信——非雍即庆。
而在这种情况下,赵弘礼忽然弹劾他吏部的左侍郎郗绛,相信或许会有很多人看不明白:吏部不就是长皇子赵弘礼监掌的么,为何赵弘礼要弹劾自己人?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东宫党崩裂瓦解之后,赵弘礼对吏部的控制力就大不如前了,更何况他还自我禁闭了一年,以至于如今,赵弘礼的话在吏部已远远不如曾经那样管用。
还记得前一阵子在庆王府的那场筵席上,赵弘润就曾看到几个兵部、吏部、礼部的官员混迹在其中。
比如『兵部职方司郎陶嵇』。
对此,赵弘润并不意外,毕竟庆王弘信本来就兼掌着兵部,只不过曾经在东宫与雍王斗得火热的时候,庆王赵弘信跟随着南梁王赵元佐前往支援陇西,以至于兵部当时并无一位皇子撑腰,这才使得东宫党的手逐渐伸到了兵部。
而后来庆王赵弘信强势回来,并展现出与雍王弘誉分庭抗衡甚至是盖过雍王的声势后,兵部官员自然会选择支持庆王弘信。
相比之下,『礼部祠部司郎周裕』出现在庆王府的筵席中,赵弘润也能理解,因为礼部是朝廷少有的,并没有皇子入主的府衙,虽然有礼部尚书杜宥压着,但其部署中难免也会出现像『周裕』这样企图站边某位皇子平步青云的官员——对此,礼部尚书杜宥只能规劝,但无法出面制止。
但是,吏部官员出现在庆王府的筵席中,这就有意思了。
看看得到雍王弘誉支持的刑部,看看有肃王赵弘润撑腰的工部,这两个府衙的官员哪怕有一个出现在庆王府的筵席中么?没有!
然而,赵弘礼还活着,可他监察的吏部却有官员出现在庆王府的筵席中,这就说明,吏部已不像当年那样全心全力支持这位原东宫太子了。
这不奇怪,毕竟世上本来就是雪中送炭者少、锦上添花者多,在如今的朝廷格局下,谁还会在意赵弘礼这个过气的原东宫太子呢?
不出意料的话,吏部内的官员们,恐怕早已倒向了雍王、庆王这两位炙手可热的储君人选之一。
而这个时候,赵弘礼突然弹劾『吏部左侍郎郗绛』,这就说明,这位原东宫太子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
平心而论,所谓收受贿赂、徇私舞弊,很多时候取决于看待这件事的角度以及立场。
比如这次事件中的『吏部左侍郎郗绛』,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
起因是甲榜上榜名单中,有一名考子是吏部左侍郎郗绛的友人之子,因此,郗绛在荐官的时候,稍有偏移,他将友人之子从名单中摘出来,推荐为上党郡内某一县的县令。
其实说实话,上了榜单的考子,其实都是有资格出任地方县令的,问题仅在于,郗绛忽略了前置位名次的几名考子,对友人之子稍微照顾了一下——否则的话,那名友人之子多半是候补官员。
这个问题大么?
说实话一点都不大,就像赵弘润推荐介子鸱在冶造局挂职『顾问』,朝中有谁说什么了么?没有!
而事后,所谓的『吏部左侍郎郗绛收受贿赂』,也只不过是其那名友人送了一盒珍珠之类的作为感谢而已——哪怕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帮你办了一件事,你总不能什么表示都没有吧?
因此,总的来说,吏部左侍郎郗绛只不过是在职权范围内,稍微照顾了一下友人之子而已,旁人可以说他不够正直,但不能说他知法犯法,毕竟那名友人之子,的确也是具有出仕资格的。
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什么呢?